赣州市
小程序&&公众号
资讯首页 新房资讯 地产数据 土地信息 二手资讯 法拍房 价格备案 本地热点 家装资讯 城市建设 赣州楼市 公租房 项目备案

赣州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年)

2013-11-01 09:01:53 评论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 规划期限

本规划规划期限、范围与《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0-2030年)一致。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 规划范围

规划分为市域、都市区、中心城市三个层次。市域层次:市域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重点在于落实对外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根据市域空间结构及产业布局确定市域综合交通体系。都市区层次:包括章贡区、赣县、南康市、上犹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崇义县、大余县及赣州开发区。总面积2.01万平方公里。重点在于确定都市区骨干交通网络布局及公交一体化模式。中心城市层次: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全域,南康市蓉江街道、东山街道、唐江镇、凤岗镇、龙岭镇、镜坝镇、太窝乡、三江乡、龙华乡、朱坊乡、横寨乡、赤土乡、畲族乡;赣县梅林镇、茅店镇、江口镇、五云镇、储潭镇、大田乡;上犹县东山镇、黄埠镇。总面积2236平方公里。

(三) 实施效力

《赣州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年)》是城市综合交

通体系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编制城市专项交通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时应遵照本规划的相关要求。

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

(一) 总体发展目标

构建集约化的机动化交通与人性化的慢行交通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协调交通与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要素间的矛盾,减少交通系统外部性,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集聚发挥空港、客专等高端交通枢纽的辐射力,以快速交通网络主导重构城市交通网络,大幅提升赣州区域交通及城市交通可达性,构建国家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将赣州打造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重塑赣州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二) 交通系统发展目标

1.构建“1248”区域交通圈

1)构建快速便捷的商务交通圈

1小时交通圈: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辐射吉安、郴州、韶关、龙岩、河源等周边地市,高效扩展核心腹地。2小时交通圈:由客专与城际构成快速铁路网络,建立至广州、厦门、南昌、长沙等周边经济中心城市的商务交通圈,实现当日往返,实现赣州便捷迅速的接受中心城市辐射。

4小时交通圈:以空港、客专为支撑建立与北京、上海、广州等

国家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圈,打通与台湾及东盟主要国家的航空联系,融入全球化发展。

2)构建低成本、多式联合的货运交通圈

4小时交通圈:以空港、铁路和公路货运枢纽为主体,建设直通深圳、厦门、泉州等沿海港口海铁联运无水港。提高枢纽建设及组织水平,加强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相互间的衔接,重要出海通道实现货运铁路、高速公路“两网”全覆盖。积极推行多式联运,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货运成本,实现“4小时到港、当日出海”的目标。8小时交通圈:以空港、普通铁路为主体构建赣州至珠三角、长三角、成渝、云贵、北部湾等经济区货运通道,开辟赣州至东盟、中亚等地区出海通道,全方位提升赣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2.构建公交导向的高效都市

改变以往以道路建设为导向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转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发展模式,引导城市实现“精明”增长。

1)交通发展指标

预计2030年中心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80万辆,居民日出行总量820万人次。

2)交通方式结构

中心城市居民全日出行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0%,小汽车(含出租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0%以下,二轮车出行比例稳定在15%左右。

3)公共交通目标

建立以快速公交(轨道与地面快速公交)为主导、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公共客运体系。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达到3.5-4.0km/km2,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300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成1-2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车里程达到50-60km,初步形成轨道交通网络骨架。

4)道路交通目标

合理安排各等级道路建设力度与时序,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等级匹配的城市道路网络。中心城市道路网密度达到10.0km/km2,干路网密度达到4.5km/km2,支路网密度达到5.5km/km2,主次支道路网级配调整为:1.0:1.2:2.5。

5)慢行交通目标

慢行交通是城市居民主要出行方式之一。提倡慢行交通出行,实行步行者优先,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慢行交通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保证步行道及非动车道的有效宽度,设置相应的物理隔离设施。中心城市内行人过街设施以平面形式为主,立体方式为辅。

6)跨江交通目标

适当超前建设跨江通道,中心城市核心区跨江通道间距应与江面尺度基本相当。古城风貌保护区范围内跨江通道优先选用隧道形式。保障通勤时段公交设施在资源约束断面的优先布置,跨江出行中公交分担率不低于60%。

三、交通发展战略

(一) 核心战略

1.重塑门户枢纽

强化京九、提升厦蓉,打通赣州至珠三角、海西、长三角、鄱阳湖、长株潭等城镇群联系通道,扩展形成北至京津冀、南接珠三角、东连海西、西达东盟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重塑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门户枢纽地位。充分发挥京九铁路、赣龙铁路及赣江航运在大宗物资及长距离运输方面的优势,加快铁路、公路、水运联合枢纽建设,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地区整体物流成本。加强铁路、高速公路网络与周边省份协调对接,打通至广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沿海枢纽港的出海通道。

2.构建高效都市

构建“两快(快速路与快速公交)一慢(慢行交通)两枢纽(客运与货运枢纽)”的城市骨干交通网络。保障公共交通公益属性,调整交通资源分配策略,大幅度向公共交通倾斜,加大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力度,保障公共交通发展的绝对优先地位。

妥善处理滨江地区水轴、慢交通轴、快交通轴三条轴线的空间关系,分离快速交通轴,形成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滨江交通网络,支撑滨江地区公共空间及商业活动。

3.引导古城再生

立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的多元交通体系,支撑赣州由传统历史古

城向古今并存、相得益彰的现代化大都市转变。构建公交与慢行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网络,尊重古城街道肌理,保障交通高可达性,引导古城再生。充分利用赣江、章江、贡江等水运交通资源,结合滨江重要客流集散点布局客运码头并加快建设,按照分区分段的原则规划水上旅游交通线路。科学组织跨江公共客运,作为日常跨江交通出行的补充。古城内部全面实施禁摩,严格规范电动车拥有及使用,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完善非机动车停车场布局。

(二) 重大交通发展政策

1.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

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体现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和大众化运输方式特征,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各项措施,从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公交发展提供优先条件。

2.小汽车发展引导政策

综合考虑城市土地资源、设施供给、环境质量等因素,保持机动车适宜的发展速度和合理规模,促成小汽车有效(而非无节制)使用和合理的运行状态,保持道路车辆协调发展。

3.城市停车政策

依据城市功能组织和交通需求特征,制定分区化的停车政策,以公共停车供给水平和经济杠杆调节机动车出行使用。严格实施配建停车标准,鼓励配建停车的社会化开放使用。

4.交通一体化发展政策

应对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和市域城乡统筹的需要,综合协调都市区内重大交通设施布局,加强城乡公交建设和发展,通过交通一体化支持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

5.交通产业化及市场化政策

发挥市场效能,拓展交通设施建设渠道,解决交通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利用市场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

四、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

(一) 综合交通走廊规划

强化京九国家级综合交通走廊,重点完善南向与珠三角交通对接;提升厦蓉国家级综合交通走廊,重点完善东向与海西交通对接;京九与厦蓉形成“十字形”交通主走廊。扩展济广、赣韶、赣井、赣汕和寻全等副走廊,形成“两主多联”的走廊格局。

(二) 区域交通协调策略

1.航空发展策略

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新兴国际门户型机场,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对接港台和东盟地区航空口岸,区域重要的旅游中心机场。在瑞金预留4C级机场选址,建设瑞金通勤机场。研究论证龙南通勤机场。

按照年旅客吞吐量为1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5-20万吨预留设施规模。近期按4D等级扩建,远期按4E等级扩建,控制用地规模8km2。

2.铁路网络规划

加快昌赣深客专、赣龙铁路复线、赣韶铁路复线、赣井铁路、鹰瑞梅铁路、赣郴铁路建设。远景规划寻全铁路。赣龙铁路复线与赣井铁路衔接形成厦蓉快速通道,其城区段与昌赣深客专并线并预留四线建设条件。利用客专、普铁富余运力开行城际列车,构建以赣州为中心的城际铁路网络,覆盖吉安、郴州、韶关、龙岩、河源等周边地市。沿兴国、石城建设蒙西至华中煤运铁路。恢复森林小火车运营,为旅游客运提供服务。赣州中心城市地区铁路网按照“南客北货”模式调整布局晒房网,分离客货运组织。中心城市形成“两主五辅”的枢纽布局模式,两主为赣州西站(凤岗站)和原赣州站,五辅即赣州南站、赣州东站、南康站、上犹站、江口站。昌赣深客专走向及设站:昌赣客专自兴国方向沿京九铁路走廊引入,经梅林、开发区在凤岗设赣州西站,继续向东南接入京九铁路南康站,经信丰、龙南至深圳。厦蓉快速通道走向及设站:赣井铁路自上犹接入并设上犹站,继续向东接入赣州西站。赣州西站至江口段近期与昌赣深客专并线运行,预留四线建设条件。

规划在中心城市北部、西部沿厦蓉高速公路外侧、G105走廊建设货运外绕线,外移京九铁路城区段货运功能。逐步外移京九铁路赣县、赣州东、赣州南、南康等站,新建开发区、镜坝、上犹、江口等货运站,规划唐江编组站。建设和乐、储潭、湖江港区支线。

3.高速公路网络规划

市域构建“四纵五横两射一环”高速网络布局,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四纵”:长沙-井冈山高速公路南延至大余,远景经韶关、全南至河源;大广高速扩容改造;新建乐安-宁都-于都-安远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南延至梅州。“五横”:新建吉安至福州高速公路;泉南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赣州至郴州段);赣韶高速公路东延至会昌,远景至龙岩;新建寻乌至全南高速公路,东西延伸与周边高速公路网衔接。“两射”:新建赣州中心城市至安远高速公路;新建兴赣高速公路,连接厦蓉高速和泉南高速公路。“一环”:东外环高速公路外移线与大广高速和厦蓉高速公路形成的高速公路环线。赣州中心城市规划大广高速公路分流线,分流过境交通。起自大广高速麻双、十八塘附近,经龙华、横寨与赣韶高速公路衔接,分别于G105新线、赣丰线、城西大道、南康西设置出入口。

远景研究论证沿王母渡、大田等规划东绕城高速公路外移线,向北与厦蓉高速公路、兴赣高速公路衔接,向南与赣韶高速公路东延线

衔接,与市区联络线相交处设置出入口。

4.水运发展规划

赣州港功能定位为国家重要支线港、苏区枢纽港,在综合交通体系中起辅助作用,以能源及资源型大宗物资运输为主,重点依托江河联运发展集装箱运输。以九江港为中转站,通过赣江航道融入长江航运体系,开展江河联运,建设水运出海通道,实现通江达海的发展目标。加强和乐、储潭、湖江公铁联合港区建设,结合铁路货运线开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市域范围总体上采取三段式布局。赣州中心城市范围以外的上游航道主要服务地方货运,开展观光旅游客运,航道等级Ⅴ-Ⅶ级。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内城区段服务城市功能,发展城市公共客运和旅游运输。和乐港区以下航段大力提升通航能力,开展大宗货运运输,航道等级Ⅲ级。赣州中心城市范围内形成“一港四区”布局。和乐港区为综合港区,储潭港区以危险品集散运输为主,上坝港区为煤炭专用码头。远期控制预留湖江港区。

(三) 市域交通系统规划

1.交通发展目标

市域交通网络规划布局采用分级辐射模式,充分发挥龙南、瑞金等副中心辐射作用。分级构建“111”交通圈,即:赣州中心城市至崇义、大余、信丰、于都和兴国县城构建1小时交通圈;赣州中心城市至龙南、瑞金等副中心县(市)构建1小时交通圈;龙南、瑞金等

副中心县市至辐射的各县(市)构建1小时交通圈。

2.交通走廊规划

以骨干交通走廊为骨架,以重要交通廊道为支撑,以集散交通走廊为辅助,合理布局交通枢纽和集散节点,形成功能协调、衔接紧密的市域交通网络。骨干交通走廊规划中心城市至龙南副中心:大广高速、G105提级;利用京九铁路开行市域轨道线路。 中心城市至瑞金副中心:厦蓉高速、G323提级;利用赣龙铁路复线开行市域轨道线路。重要交通廊道规划龙南副中心至全南通道:既有S346线提升至一级,新建寻全高速。 龙南副中心至定南通道:既有大广高速、京九铁路,提升S237至一级。龙南副中心至安远通道:新建寻全高速,S327-S223提升至一级。 龙南副中心至寻乌通道:新建寻全高速,提升S237-S327至一级。 瑞金副中心至会昌通道:既有济广高速和G206,新建鹰梅铁路。瑞金副中心至石城通道:既有济广高速和G206,新建鹰梅铁路。 瑞金副中心至宁都通道:既有济广高速和石吉高速,既有G319提升至一级,新建瑞金至赖村镇二级路。 瑞金副中心至寻乌通道:既有济广高速和G206,新建鹰梅铁路。

3.市域公路网规划

赣州中心城市与各县(市)间国省道提升至一级,副中心县(市)与各县(市)间省道提升至一~二级,保障县县之间通二级路。各县(市)与下属重点镇、主要风景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区间通二~三级公路。新增赣州中心城市至上犹、信丰、大余一级公路,新增赣州中心城市至崇义二级公路。客运场站规划。中心城市内规划迁建赣州长途客运中心站(联合赣州南站)、南康客运站(联合南康站),新建凤岗客运站(联合赣州西站)、赣州汽车站(联合赣州火车站)、梅林客运站、上犹客运站(联合上犹站)。期内弱化赣州汽车南站长途客运功能,逐步向城市公共客运枢纽转变。规划各县(市)新建或迁建汽车客运站结合火车站联合设置,龙南、瑞金汽车客运站按照一级客运站标准建设,其余县(市)按照二级客运站标准建设。沿厦蓉高速公路走廊、唐江-镜坝西侧规划G105外移线,预留G323并线条件。远景沿大广高速公路西侧经横市、社溪规划G105复线。近期沿东绕城高速公路与京九铁路之间按照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G323分流线,远期沿梅林北部建设绕城公路联络线,将G323向西继续改线与G105外移线并线。远景沿王母渡、大田与东绕城高速公路外移线同走廊规划G323复线。

4.市域轨道走廊规划

利用京九铁路、赣龙铁路复线、赣郴铁路、赣井铁路等普通铁路富余运能组织市域旅客运输。规划包括四条轨道走廊,分别为赣州中心城市至兴国、至于都-瑞金、至信丰-龙南、至上犹-崇义。

五、都市区交通系统规划

(一) 规划目标

都市区层面着力建设“6030交通圈”,即从赣州中心城市到都市区外围县(市)中心实现60分钟覆盖,从县(市)中心到重点镇实现30分钟覆盖。

(二) 交通组织模式

以城际铁路、市域轨道、高速公路为骨干走廊连接赣州中心城市与各县(市),以国省干线、重要县道等为重要走廊连接各县(市)与重点镇,以县乡道路为补充服务乡镇和风景区。

(三) 公路网络布局

以赣州中心城市为中心分方向辐射周边县(市)及重点镇县(市),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主体,县乡公路为补充,形成“双环七射”的路网布局模式。“双环”:环绕赣州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环和国道环。“七射”:分方向辐射周边县(市)及重点镇县(市)的交通走廊。

一射:赣州中心城市-横市、社溪。包括大广高速、G105新线、新建社溪-龙华二级公路、X519提升至二级。二射:赣州中心城市-上犹、营前。包括新建城西大道,既有赣丰线提升至一级,新建赣郴铁路、赣井铁路,厦蓉高速,至营前X380提升至二级。三射:赣州中心城市-大余。包括赣韶高速,提升G323至一级,续建赣韶铁路、新建赣韶铁路复线,新建一级公路。四射:赣州中心城市-南康-龙回-信丰。包括既有大广高速和京九铁路,提升G105至一级,新建沿X513-X366-X271走廊的一级路,新建赣深高铁。五射:赣州中心城市-江口-于都。包括既有的厦蓉高速和赣龙铁路,G323提升至一级,新建赣龙铁路复线。六射:赣州中心城市-江口-兴国。包括既有的京九铁路,提升S223至一级,新建兴赣高速公路、昌赣客专。七射:赣州中心城市—王母渡、安远方向,新建赣州中心城市至安远高速公路。

(四) 公交一体化规划

建立分区分级的城乡公交网络,通过便捷的换乘组织,实现各层级线路之间的无缝衔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建立中心城市、县(市)、重点镇三级组织模式,以客运站为枢纽组织城乡公交网络,形成城乡干线和城乡支线两级网络。

按照辐射方向组织都市区城乡公交线路,与中心城市各级枢纽衔

接采取多点换乘模式。县(市)与火车站、长途客运站联合设置建立公交枢纽,组织城乡干线与城乡支线衔接换乘。赣州中心城市公交枢纽为黄金机场-赣州西站(包括凤岗汽车客运站)、赣州站(包括赣州汽车站)、赣州南站(包括长途客运中心站)。按照一体化的模式组织城乡公交,完善城乡公交设施布局,以赣州中心城市汽车客运站为换乘枢纽,采取干支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运营。其中凤岗汽车客运站枢纽负责组织崇义、大余、信丰、龙南等西南部县(市)线路与城区客流换乘晒.房网。赣州汽车站枢纽负责组织兴国、于都、瑞金、宁都等东北部县(市)与城区客流换乘。赣州长途客运中心站枢纽负责组织安远、会昌、寻乌等东南部县(市)与城区客流换乘。

六、中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一) 交通组织思路

按照主城区+新城的交通模式组织城市交通。由赣州古城文化振兴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北部高端产业聚集区、赣县产业聚集区等四大功能区构成主城区,南康产业聚集区、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区定位为外围新城。整体交通组织以南北向为主导,强化引导城市沿“三轴一带”扩展,支撑“六区”的空间布局;东西向通道以联络功能为主。沿北侧、西侧综合交通走廊集约化布局货运铁路、过境公路等区域交通设施,组织过境及出入境交通。

区域过境交通组织。构建由铁路环线、高速公路环线、普通公路环线组成的“三环”系统组织过境及出入境交通。由京九铁路与货运外绕线衔接形成铁路环线,其中京九铁路依托赣州站、赣州东站、赣州南站、南康站、赣县站等枢纽负责普速旅客列车及少量轻型货物运输组织,货运外绕线依托开发区、镜坝、和乐等货运站负责大宗物资运输组织。由厦蓉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分流线、东绕城高速公路外移线(远景)衔接组成,与城市快速路网便捷衔接,组织机动车过境及出入境交通。由G105、G323新线(远景)及联络线组成,与城市快速路网便捷衔接,组织机动车过境及出入境交通。

(二)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1.路网形态及规模

干路网整体布局呈“格网状”,与城市空间结构与产业布局相协调,强化六大功能区间直达交通联系,并与区域高速公路网及对外交通枢纽衔接。以蓉江新城、章江新区为组织核心,构建蓉江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与其它各大功能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支撑中部都市服务拓展轴、北部产业拓展轴、中部新兴功能拓展轴。路网总规模达到3250km,路网密度为10.0km/ km2,其中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构成的干路网总规模1465km,干路网密度达到4.5km/km2,支路网密度达到5.5km/km2。

2.快速路规划

快速路网整体呈“三横五纵”布局,总规模180-200km。横向快速路赣南大道-兴国路-武陵大道-城西大道(G105以东段):串联梅林组团、章江新区、河套老城区、蓉江新城、南康等城市功能组团。迎宾大道-飞翔路(延伸至唐江):串联城西(开发区)中心、凤岗中心、唐江中心等城市主要功能区,承担赣州西站、黄金机场的快速集散交通。东绕城快速路:按照城市快速路标准进行改造,承担梅林、河套老城、章江新区、蓉江新城、南康等功能组团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及赣州站、南康站等枢纽的集散交通。近期可采用通行费减免的方式。纵向快速路贡江大道:承担梅林组团出入境交通及与南部各片区快速联系。东江源大道(G105老线)-赣康路:承担章江新区与城西(开发区)组团、水西组团联系,及上述组团与各大片区纵向交通联系。蓉江三路:承担城西(开发区)组团与蓉江新城间的快速联系及与纵向快速路网转换。向东南方向延伸过峰山,与赣韶高速公路东延线衔接。蓉江七路:承担凤岗-三江、蓉江新城等功能组团及赣州西站、黄金机场的快速集散交通。

大广高速公路既有线:规划发挥城市快速路功能,减少过境交通穿越。承担南康与凤岗-三江、城西(开发区)等组团联系及纵向交

通转化。预留快速路工业三路-金龙路-梅林大桥及东延线:形成城西(开发区)与梅林组团的便捷快速通道,减缓河套老城区过境交通压力。同时与科技大道-蓉江三路连接,提高网络连通性,发挥快速路网络效应。

3.交通性主干路规划

规划构建“九纵十一横”交通性主干路网络。九纵纵一——虔东大道及东西延长线:梅林组团主通道,承担梅林与水东、茅店等滨江组团交通联系。纵二——赣康路-金东路:形成章江新区与城西(开发区)、水西等组团的顺畅通道,分流东江源大道交通压力。纵三——钨都大道-长冈路:章江新区与河套老城区、城西(开发区)、水西等组团的主要交通联系走廊。纵四——工业一路-蓉江一路:蓉江新城与城西(开发区)组团间的主要交通联系走廊。纵五——蓉江四路:蓉江新城与城西(开发区)间的主要交通联系走廊,承担赣州西站集散交通。纵六——蓉江五路:三江与蓉江新城、凤岗等组团的主要通道,承担三组团相互间交通联系,并承担赣州西站、机场集散交通。纵七——蓉江六路:与纵四共同承担三江、榕江新城、凤岗三组团交通联系。

纵八——机场路:南康与三江、机场快速联系通道。纵九——康唐线:现状南康与唐江间主要联系通道。十一横横一——龙桂路-天宇路:形成城西(开发区)与梅林组团的直接通道,减少河套老城区穿越交通。横二——红旗大道及东延线:河套老城区东西向主通道,承担内外交通转换及与梅林组团交通联系。横三——文明大道及东延线:河套老城区东西向主通道,承担老城区内外交通转换及与城西(开发区)、沙河等组团交通联系。横四——金岭路及西延线:金岭路向西延伸,与飞翔路快速路共同承担城西(开发区)与凤岗-三江、唐江等组团交通联系及赣州西站集散交通。横五——客家大道及西延线:规划客家大道西延经凤岗至三江,承担章江新区与城西(开发区)、凤岗-三江等组团交通联系及赣州西站集散交通。横六——东桥路-张家围路-赞贤路-黄金路:串联梅林、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蓉江新城、南康等城市核心区,支撑城市发展主轴。横七——东阳山路-长征大道-赣南大道:支撑城市发展主轴,承担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蓉江新城间的交通联系。同时作为南康组团与主城区联系的主要通道。横八——京九路-和谐大道:主要承担河套老城区、沙石、蓉江新城、南康等组团间的交通联系。

横九——梅林大桥-G323老线:近期为G323新线,远期功能调整为城市主干路,主要承担梅林、河套老城区与沙石、章江新区、蓉江新城、南康等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横十——赣丰线:连接上犹与主城区的重要交通主通道,按照城市交通性主干路标准改建。横十一——城西大道(G105以西段):与武陵大道快速路衔接,形成上犹与主城区快速交通联系主通道。

4.跨江通道规划

适当超前建设跨江通道,提升跨江通道道路供给能力,为跨江交通组织提供基础。主城区跨江通道以加密为主,外围跨江通道规划以满足交通性干路布局为主。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范围内跨江通道总量将达到86座,远景预留12座。远景主城区跨江通道增加到55座,南康组团增加到26座,上犹组团增加到17座。

[##]

(三) 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发展目标

公共交通系统由快速轨道、地面公交快线、常规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以大运量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集约化客运体系是赣州交通发展的必然模式。公交干线由快速轨道、地面公交干线(包括BRT与常规公交干线)构成。规划期末公交干线总规模达到220-260公里,形成以快速轨道、地面公交快线为主体的干线公交网。

2.轨道交通走廊规划

布局“X形”主导的轨道交通走廊,分别以河套老城区、蓉江新城为核心沿客流走廊分别向外放射。总共包括4条线路,总规模80-100km。轨道1号线:起于城西(开发区),经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至蓉江新城。轨道2号线:起于梅林,经河套老城区、城西(开发区)至凤岗-三江、唐江,与1号线在老城区南门口形成十字换乘,与4号线于凤岗形成换乘。轨道3号线:与轨道1号线衔接,起于蓉江新城,经龙岭、东山新区至南康南部中心。轨道4号线:起于赣州南站,经蓉江新城、三江-凤岗、赣州西站至机场,分别与轨道1号线、3号线、2号线形成换乘。

3.地面公交干线走廊规划

地面公交干线走廊共包括8条,总规模140-160km。 1号线:起于河套老城区郁孤台,经建国路、文清路、东阳山路、南河大桥至章江新区,沿长征大道、赣南大道至蓉江新城,继续南延至南康。建议采用BRT型式。2号线:起于河套老城区南门口,沿红旗大道、八一四大道至赣州火车站再至沙河。3号线:起于储潭,沿东江源大道(老G105)、赣康路至沙石组团。

4号线:起于水西,沿工业三路、蓉江三路至蓉江新城。 5号线:起于河套老城区南门口,沿迎宾大道、飞翔路经凤岗至唐江。建议采用BRT型式。6号线:起于河套老城区南门口,沿红旗大道及东延线、贡江大道、赣新路,经沙河、梅林至茅店、江口。 7号线:沿康唐线布设,连接南康南部中心与唐江组团。 8号线:起于蓉江新城,沿武陵大道、城西大道至上犹。

4.出租车规划

章贡区、南康市、赣县和赣州开发区出租车规模按照25辆 /万人配置,总规模达到7000辆左右;上犹出租车规模按照20辆/万人配置,总规模达到300辆。

5.公交设施控制规划

轨道交通走廊按60米控制走廊空间,对红线不足60米道路进行拓宽或提高两侧建筑物红线后退标准。中心城市公共汽车按20辆/万人指标配置,总量达到6000辆(标台),场站用地总规模120-130公顷。

(四) 公共客运枢纽规划

公共客运枢纽分为区域级、市域级、市区级、组团级四级综合交通枢纽,相互间利用城市骨干交通网络紧密衔接,以枢纽为纽带形成内外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

1.区域级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黄金机场、赣州西站、赣州站、南康站等区域级综合交通枢

纽4个。

2.市域级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赣州南站、赣州东站、梅林汽车站、上犹站等市域级综合交通枢纽4个。

3.市区级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蓉江新城、章江新区、南门口、东山新区等市区级公交枢纽4个。

4.组团级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组团公共交通枢纽19个,分别为梅林、梅林北、茅店、水西、水东、储潭、五云、沙河、城西(开发区)、汽车南站、中央公园、文教新区、沙石、三江、龙岭、南康南、镜坝、唐江、黄埠。

(五) 城市停车系统规划

1.停车发展目标

构建以配建停车场为主体(承担75%-85%)、以社会公共停车场为辅、以路侧停车场为补充的停车供应体系,针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配建及收费标准。近期以增加停车供给为主,远期逐步加强停车需求管理。

2.分区发展策略

中心城市划分为Ⅰ、Ⅱ、Ⅲ和Ⅳ区并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策略和停车设施供应结构。Ⅰ区:古城禁行区

古城保护区域:北至章江和贡江,南至红旗大道,西至环城路,

东至东河大桥,及七里古镇保护范围。实施小汽车准入证制度,逐步禁止古城范围内居住及就业以外的机动车通行。Ⅱ区:核心控制区包括兴国路、赣南大道之间的章江核心区与蓉江六路、蓉江四路之间的蓉江核心区。采取适度控制紧缺型供给的原则降低小汽车进入核心控制区的交通量,鼓励公共交通及慢行交通发展晒.房.网。停车供应率取0.7。Ⅲ区:平衡发展区章江、蓉江核心区的外围地区以及南康、梅林。适当提高停车设施供给,结合交通枢纽布置P+R停车场。停车供应率取1.0。Ⅳ区:适度满足区外围其他地区。适度满足停车需求,采取高标准配建停车设施,基本依靠配建车位解决停车需求,结合轨道站点等交通枢纽大力发展P+R停车场,并提前预留停车设施用地。停车供应率取1.3。

3.停车配建标准

针对现状配建停车指标的实施情况和城市发展布局,按照分区发展策略制定中心城市内外不同的配建停车指标。

(六) 旅游交通规划

1.旅游集散中心

构建一级、二级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集散点相结合的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

依托赣州西站、黄金机场设置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在河套老城区、

章江新区、蓉江新城、南康、上犹、梅林等重要功能区依托枢纽设置旅游集散节点(二级集散中心)。设置龙南、瑞金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在其余各县(市)设置旅游集散点。

2.水上公共客运规划

中心城市上犹江、章水、章江、贡江、赣江等两岸功能将逐步进行转型与提升,水上运输以旅游客运为主,辅助跨江交通功能。规划布局五处综合性客运码头,分别为古城、七里镇、章江、南康、上犹,以综合码头为核心组织所在组团的旅游交通。依托主要景点、公园规划29个旅游停靠点。

(七) 慢行交通规划

1.发展目标

倡导慢行交通出行,积极为慢行出行者创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在提升现状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大力扩展其休闲功能,打造交通与休闲并重的慢行交通网络(绿道网)。

1)高可达性:提高绿道网覆盖率,保障使用者5分钟能够进入绿道网。

2)保障安全:保障机非隔离设施有效设置,90%的新建次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设置机非隔离设施。

3)足够舒适:提供足够舒适、具有吸引力的慢行交通环境。

4)连续无碍:保障各级绿道、节点相互间顺畅衔接,形成连续无碍的绿道网。

5)无缝衔接:依托重要客流集散点、重要交通枢纽设置换乘站(B+R)。

2.自行车走廊布局

按照各级走廊功能的侧重,共分为主要走廊、次要走廊、滨河走廊三级。主要走廊网呈“三纵三横”布局,形成中心城市自行车网络主骨架。三纵包括虔东大道、赣康路-金东路、蓉江五路,三横包括文明大道-迎宾大道-飞翔路-赣丰线、赣南大道-兴国路-武陵大道-城西大道、文清路-长征大道-赣南大道。次要走廊网呈“六纵六横”布局。六纵包括燕塘路、华坚路、蓉江一路、蓉江六路、东山南路、康唐路,六横包括紫荆路、红旗大道及东西延长线、客家大道及西延长线、章江路-幸福路、文武坝路-平安路、龙岭-镜坝主干路。上犹片区内部根据用地布局及路网结构规划3-4条自行车走廊,与中心城市主要走廊衔接。

3.绿道布局规划

构建都市区绿道网与中心城市自行车走廊相互衔接的完整自行车出行系统,满足自行车短距离交通功能与长距离休闲功能的双重需要。

中心城市沿“五江十岸”两侧布局4条绿道。1)起自通天岩、储潭公园,途经赣江左岸的水西组团,章江左岸的章江新区、蟠龙古镇至凤岗高新区。2)沿赣江和贡江右岸,串联储潭统筹城乡先导区、

无公害生态农业基地、马祖岩风景区、七里镇遗址和客家文化城。3)起自贡江左岸的汶潭风水文化公园,途径贡江左岸的沙河组团、章江右岸的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南岸滨水地区、欧潭中央休闲旅游区,再经章水两岸的南康市区至南山森林公园。4)上犹城区沿江两侧设置滨江绿道,与南河湖、陡水湖绿道网衔接。

4.道路横断面控制

主要走廊横断面中必须设置机非隔离设施,结合景观需求及赣州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形式。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骑行道,宽度2.0-3.0米,非机动车道总宽度5.0-6.5米。次要走廊横断面设置中应设置机非隔离设施,并优先选用绿化带形式,困难条件下可采用隔离护栏。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骑行道,宽度1.5-2.5米,非机动车道总宽度4.5-6.0米。滨江走廊横断面设置中应设置机非隔离设施。设置独立的自行车道,宽度2.0-3.0米。

[##]

(八) 物流系统规划

构建由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级网络构成的现代化物流系统。

1.市域物流枢纽规划

形成以瑞金、龙南两个副中心为主,其余县(市)为辅的物流枢纽布局。

规划布局龙南、瑞金两个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兴国、于都、全南、定南、信丰、宁都、会昌、安远、石城、崇义、大余、寻乌等物流中

心。

2.中心城市物流枢纽规划

规划空港、水西、储潭、镜坝、江口、赣州东站(近期)、粮食综合等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规划城西(开发区)、南康家具、茅店、沙河、沙河金属、上犹黄埠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规划综合商贸物流园、脐橙交易中心等商贸服务型物流园。规划南康、唐江、五云、上犹等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

(九) 河套老城区交通规划指引

1.过境交通规划

1)过境“交通环”规划

城西(开发区)湖边大道向东延伸跨江与赣县金龙路衔接,形成城西(开发区)与赣县间的直达通道。优先选择隧道形式。西侧利用东江源大道(原G105)分流水西、城西(开发区)与章江新区间长距离交通,东侧利用兴国路-赣南大道分流赣县与章江新区、蓉江新城、南康间长距离交通。三条通道相互衔接形成河套老城区过境交通“保护环”。

2)南向跨江通道规划

建成钨都大道,与赞贤路、兴国大道衔接,延伸西郊路-文明大道-飞龙大桥跨江通道可达性。远期东阳山路按照双向六车道规划控制,扩建南河大桥,提高现状主通道通行能力。

提高交叉口渠化水平,优化信号灯配时设计,提升东郊路-八一四大道-兴国大道通道的连续性和便捷性。环城路接红环路并南延跨江,与章江新区赣县路对接。跨江通道按双向四车道控制。黄屋坪路南延跨江,与章江新区翠微支路对接,后与翠微路衔接。跨江通道按双向四车道控制。改造张家围路、东桥路错位对接局部路段,形成南北向跨江畅通通道。

2.南门口节点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议

1)优化单行交通组织

对姚府里、人民巷等居住区内道路进行综合整治,链接形成具有通行条件的支路网,与周边干路网衔接,以此为基础组织单向交通。远期逐步取消以厚德路、青年路、红环路等干路为主体的单向交通组织模式。

2)南门口节点形式选择

在保留下穿隧道的基础上对环岛进行渠化调整,增加进口道数量,通过立体过街设施减少行人干扰。远期通过增加信号灯设施,设置左转专用相位,分离非机动车交通,进一步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

3)提高微循环组织水平

东园东侧、西园西侧及ABC地块南侧新建支路,与环城路、南河路、东沿路等现状道路衔接,分流南门口环岛周边转向交通。

4)公交枢纽及停靠站调整

借助西园及南侧ABC地块改造契机,统一规划公交首末站,保障地区公交线路始发条件。以不影响环岛交通组织为原则对环岛周边公交站点进行整治,公交停靠站设置在出口道并采用港湾式停靠站。

七、近中期建设规划

(一) 市域交通建设规划

1.航空

按照干线机场4D级改扩建黄金机场,采用单条跑道加滑翔道的形式。按4C级选址建设瑞金(通勤)机场。

2.铁路

建设昌赣深客专。建设赣龙铁路复线与昌赣客专并线接入赣州西站。建设赣井、赣韶、鹰瑞梅、赣郴等铁路线路。沿兴国、石城建设蒙西至华中煤运铁路。恢复森林小火车运营,为旅游客运提供服务。新建赣州西站(凤岗高铁站),新建开发区、镜坝、上犹、江口等货运站,新建唐江编组站。建设和乐、储潭、湖江港区支线。

3.高速公路

完善高速路网布局,至202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建成大广高速分流线;新建乐安-宁都-于都-安远高速公路;新建井冈山-大余高速公路;新建济广高速寻乌至梅州段。

新建吉安至福州高速公路;完成厦蓉高速公路赣州-郴州段建设;

建成寻乌-全南高速公路,并与周边地区高速路网对接。新建赣州中心城市至安远(龙布)高速公路,赣韶高速东延至王母渡,构建近期高速公路外环线;建成江口-兴国高速公路,连接厦蓉高速和泉南高速公路。

4.中心城市外绕线

沿东绕城高速公路与京九铁路之间按照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G323分流线,沿王母渡-大田一线新建二级路(作为远景G323外绕线位);沿厦蓉高速公路走廊、唐江-镜坝西侧规划G105外移线,提升横市-龙华既有县道为二级路(作为远期G105改线线位)。在既有国省道提级改造基础上,新建赣州中心城市至上犹、信丰、大余一级公路,至崇义二级公路。

5.客运站

新建长途客运中心站、梅林等汽车客运站,迁建赣州汽车站,完善配套公交场站建设。

6.水运

按III级航道标准改扩建赣江下游航道(和乐港区以下航段),提升通航能力,开展大宗货物运输。新建和乐综合港区,新建上坝煤炭专用码头。

(二) 中心城市交通建设规划

1.道路系统

1)快速路

建设赣南大道-兴国路-武陵大道,承担梅林、老城区、章江、蓉

江、南康等各大片区的快速交通联系,承担区域交通枢纽集散交通。建设迎宾大道-飞翔路(延伸至唐江),承担城西(开发区)、凤岗、唐江等功能区间的快速交通联系;同时承担机场交通的快速集散。建设蓉江三路,承担城西(开发区)与蓉江新城间的快速联系及与纵向快速路网转换。改造东绕城高速,增加与城市道路互通立交,并采用通行费减免的方式,使其承担城市快速路的职能,加强各大片区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改造东江源大道(G105老线)-赣康路,承担章江新区与城西(开发区)、水西组团间交通联系。 2)交通性主干路改造贡江大道、建设蓉江六路,同时远期按快速路进行适当通道预留。改造虔东大道及东西延长线,承担梅林与水西、茅店等滨江组团交通联系。改造赣康路-金东路水西以南段,分流东江源大道交通压力。改造工业一路-蓉江一路,构建创新区与开发区间的主要交通联系走廊。建设蓉江四路、蓉江五路,承担蓉江、凤岗之间交通联系。改造康唐路、机场路,构建南康与唐江快速联系通道。建设龙桂路-天宇路,形成开发区与梅林组团的直接通道。改造红旗大道、文明大道,承担河套老城区内外交通的转换。

改造客家大道、东桥路-张家围路-赞贤路、东阳山路-长征大道-赣南大道,支撑城市发展主轴。改造京九路-和谐大道,承担老城区、沙石、创新区、蓉江新城、南康等组团间的交通联系。改造梅林大桥-G323老线,分流赣县与老城区交通联系。建设城西大道、赣丰路,构建上犹与主城区快速交通联系主通道。3)跨江通道

至2020年,逐步完成贡江大道通道、东河大桥等47座跨江桥梁的新建、扩建工作。公共交通系统

2.公交系统

2020年公交干线总规模达到160-180km,其中地铁1号线20-30km,BRT1号线、5号线40-50km,初步形成城市公共客运骨干网络。居民全日出行中公共交通比例达到30%。 1)轨道交通建成轨道1号线。 2)地面公交干线重点建设地面快速公交干线1号线(BRT)、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BRT)、6号线、8号线。3)公交专用道网络及停保场建设约15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公交车辆达到3000标台,建成茅店、开发区等23处停保场,总用地规模达到55.07公顷。

4)出租车章贡区、南康市、赣县和赣州开发区出租车规模按照20辆 /万人控制,上犹出租车规模按照15辆/万人控制。 5)公共客运枢纽完善黄金机场、赣州西站等区域级枢纽配套公交枢纽建设。建设赣州南站、赣州东站等市域公交枢纽,同步建设蓉江新区等新区公共客运枢纽。

3.停车系统

重点缓解老城区停车矛盾突出的问题,同时在城市重点发展建设区域内充分落实公共停车场用地,外围地区结合轨道站点建设同步建设“P+R”停车场。新建地区严格执行配建标准。

[#规划图集#]

[#规划图集#]

加小编微信二维码进群
赣州楼市讨论群,加小编微信进群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